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

這齣電影, 在澳門只有一間戲院上畫, 但每天仍然大排長龍的在賣票。 所以剛剛十月尾有點事情要辦回了香港, 便跟內子順道去看。

故事骨幹跟小說近似, 但有更多細節的位置不同, 這把刀還是要把自己的小說惡攪一次才合他的口味, 非常合乎他的性格. 看後的感覺, 把他當作另一個故事看也可以, 跟小說類同的場景, 只是把小說跟電影灌穿。

電影由一個高中的惡攪少年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說起, 然後是男女主角的初次交鋒, 到兩個人月考的打賭, 晚上共同努力的溫習, 聯考及畢業禮後的分別, 在火車站台上的離別對話, 各散東西後的牽掛, 於寒假一起出遊的浪漫, 第一屆自由搏擊賽的吵架, 地震後的一通電話, 還有最後的婚禮. 就是這些共同場景, 才能說兩者還有一點牽連。

一個人能用盡全力去愛另一個人, 當然是希望能跟對方一起, 但就是因為自己的膽小, 而不敢聽對方的答案. 這不就是很多人的回憶嗎? 最後的一幕, 或許是導演在嘲笑自己,「就讓我一直幼稚下去吧!」他十分明白, 寫這本小說, 拍這齣戲來「悼念」自己的一段感情, 其實是很幼稚, 但他就是按奈不住的想做這件事, 因為他想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 說服自己應該要脫出這個狀態。

一個自信滿滿的人拍這齣電影, 就是把他在現實中不敢做的事也一一演化出來. 說實的, 能用這麼誇張的表達手法去惡攪自己的故事; 再加上細膩的感情描寫; 用短短不足兩小時的時間, 交待一個約十多年的結. 這把刀的功能真的不容忽視。電影的氛圍, 始終不及小說, 因為小說寫得更加細膩. 電影的好, 是他的張力夠, 能把握那短短的兩小時, 交代了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 同時, 也帶著同一份遺憾, 不同的狂想, 來把這段回憶「埋葬」。

「成長, 最殘酷的部份就是, 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女孩的成熟, 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當你真正很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原本認為自己絕對不會想去祝福她,但當她站在他面前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打從心底希望她是幸福的。」

相片轉載自Facebook「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專頁內之相簿「那些年的青春情事」





Thursday, October 27, 2011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小說)

剛看完小說日半, 還浸在小說裡的氛圍, 久久未散.

看著小說, 便開始對這故事產生共鳴, 中學時的回憶便如泉湧. 只要你的中學在男女校就讀, 其實這個故事, 也必然在你身邊發生過, 或是自身的經歷吧! 共鳴感很強, 所以產生的觸動也很強. 看著看著, 投入感便越來越大, 大到有點不能自拔的地步, 就像故事在身邊正在發生一樣. 因為這是大家曾經有的共同感覺.

這個故事百份百的真實性是沒可能的, 常說「文人多大話」, 總會有點修飾吧! 把他設定成有六成是真實性, 那九把刀寫了這本小說, 是把這段他看重的青春回憶給封存, 真真正正的劃個句號, 就像要這段回憶「風光大葬」一樣。就連我也曾把自己的回憶給封存過, 只是沒有用他那種舖天蓋地式的方法.

若果我是沈佳儀, 看後相信還是會回他一句: 「你怎麼會這麼幼稚?」

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 便開始把回憶逐一整理. 到了某一個時期, 便再整理一下那些零碎的片段, 直至你無力去回憶的那一刻. 當整理過後, 又再重新出發, 去那未知的將來.

Saturday, July 30, 2011

兒時的味道

難得今天開始放假, 又早起了, 便跟老婆去吃早餐. 在沙梨頭一帶, 有幾檔街邊檔, 這幾檔是她的兒時味道. 不過今日的早餐比較特別, 因為只有早上才開的粉麵檔, 只要賣完她們的食材便會關門, 若不早起, 跟本吃不到. 一檔由她幼稚園已開始吃的麵檔, 只是以前的老婆婆, 已經轉為她的親人去做, 唯一沒變的是味道.

至於我的兒時味道好像都已遠去了. 最深刻的回憶都已隨著時代的變遷, 一一消失了.

最先是小學時午餐必去的餐廳. 還記得那間餐廳在學校附近, 由於媽媽早上需要上班, 所以差不多每天午餐便去這間餐廳吃. 午餐有餐湯, 麵包, 飯或意粉及飲品一杯, 那時一個餐還不到十塊錢, 其實已經很貴. 不過通常是我跟弟弟一起吃一個, 另外媽媽自己一個. 吃飽了才回家.

另一間在上海街的茶餐廳, 印象中是新三陽, 那時會跟著公公一起去, 那個地方, 就是我第一次吃鮮油菠蘿的地方, 還有第一口奶茶. 還有那個閣樓, 硬崩崩的椅子 及 滿有原子筆痕的白色衣袋口.

最後一間, 是倫敦酒樓, 每個星期日聚會後, 午飯也會到這裡飲茶. 這真的是由未上學直至中學, 也是每星期都會去的地方. 雖然現在倫敦酒樓還在, 只是地方不同了. 還記得以前一入酒樓, 先是一個大堂, 右邊有一部只容五個人的升降機, 左邊有兩條「很長很長」的扶手電梯, 一上一落. 其實並不是真的很長, 只是小朋友看世界. 酒樓有三層, 我們通常會在二樓. 最記得是芋角, 麻蓉包及鵪鶉蛋燒賣. 味道還有機會回憶, 但地方已不同了.

好像一切也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