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6, 2015

近來


你問近來為何有心機煮飯了?隨了還未忙,還想你知道,我真的懂得照顧自己的。只是之前太多事情在煩了,除了家裡的事,還有學業的事。同一時間兼顧太多事情,人真的累了。所以連照顧你的氣力也缺乏了。對不起!

今天突然再聽到這首歌,終於找到一首歌完完全全代表我想說的。

伍佰 牽掛

牽掛著妳是那顆我的心 飄呀飄地在妳面前捉摸不定
牽掛著妳是那份我的情 吹呀吹到妳的眼前我的心

我不願看到妳那濕潤的眼睛 怕我會忍不住疼妳怕妳傷心
我不願聽見妳說寂寞的聲音 怕我會忍不住對你說我的真感情

牽掛著妳是那雙我的手 越過妳的長髮越過妳心窩
牽掛著妳是那份我的溫柔 飛過妳的肩膀飛過妳的手

我不願看見妳獨自離去的身影 怕我會忍不住牽妳手將妳帶走
我不願看到妳依依不捨的表情 怕我又會忍不住再停留怕妳難過

妳像盛開花朵綻放整個天空 溫暖著我將我擁抱在妳的懷中
不願承認是我最深情的脆弱 能否與妳一生守候 (悲傷的我從此飄流)


捨不得妳是那顆我的心 飄呀飄地在妳面前捉摸不定
捨不得妳是那份我的情 而徘徊在妳面前屬於妳的我 愛妳

Sunday, January 08, 2012

對denisechanky@xanga發表之「香港樂壇」的回覆

在別人的文章後留了一堆說話, 固貼回來給自己留個記號.




香港的樂壇已不是今年才有這樣的情況, 早在十五年前已出現類似問題. 

其實歸根究底, 最大的原因, 還是巿場太細. 當巿場細, 可容納的曲種便會少. 不用跟我說別人的巿場可以容這容那, 為何香港不能. 不能就是不能, 這麼細少的一個地方, 一切也是以「錢」掛稅的地方, 若果我做一件沒有巿場價值的東東出來, 那如何生存? 當說到要生存的時候, 大家唯有很無奈地走回那個有巿場的地方. 無論是K歌, 還是情歌, 只要有巿場, 有人買, 至少還有生存的空間. 

正如很多歌手, 只要有點名氣, 再練好國語, 便出走台灣出一張專輯. 為何要這樣? 難道他們想放棄香港巿場嗎? 斷然不是, 但只靠香港巿場, 他們又能存活多久呢? 要繼續生存下去, 唱片公司需要更多資金來營運, 香港的巿場蝕, 便要去別的巿場賺回來, 其實一切也是商業考量. 你認為在香港沒錢還能有口氣跟別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嗎? 當為生活, 你還是要向現實低頭. (註: 在台灣出碟, 好處是那邊通常也有分公司在, 但巿場卻不局限於台灣, 而是全世界有華人或會聽華語歌的人)


不要拿第二個巿場的某某歌手或某某樂隊作比較了, 因為那是另一個巿場. 他們的巿場, 可是比起香港的巿場大得多. 單以台灣的人口跟香港的人口比較, 二千三百萬跟七百萬, 假設銷量的比率是一樣, 香港賣一隻大碟, 台灣已賣了三隻大碟. 那麼, 香港已比別人賺少了兩隻大碟. 當然, 這只是一個假設, 但巿場的大少, 對於一個生意的營運, 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 事實亦左右了選擇出版甚麼類型的歌曲. 別人可以選擇, 因為別人敢去冒這個風險, 但香港的唱片業, 似乎不想冒任何風險. 經營困難是事實, 因為營運成本真的非常高昂.


別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都是巿場給的機會. 正如StoryPrince@xanga提及「蘇打綠」, 他們是由大學樂隊出身, 當巿場願意去接受他們的風格, 便有人願意出錢替他們出碟. 其實這也是一種「資源」及「回報」都跟錢有關的問題, 只是多了一個原因, 就是台灣人的文化願意去接受他們的音樂. 但你觀乎香港聽眾對他們的反應, 你便明白, 他們在香港的銷量還只是一般. 這不是因為他們所唱的是國語, 而是他們的風格, 香港主流「不接受」.


所以, 你仍然會看到很多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出現, 為甚麼? 因為這是香港主流文化. 若要探討為何這個是主流文化, 相信再說很長篇也說不完. 或許, 香港人想活於童話之下吧! 因為現實實在太殘酷了.
其次的原因, 是廣東話的九個聲母, 的確是很難去配合音樂, 這是一個困局. 作為說廣東話的一份子, 這個你只能體諒. 所以不要再說廣東歌詞為何那麼不通順, 只要你試試填一填, 你便會明白箇中原因. 所以不得不佩服上一代的填詞人, 例如林振強, 盧國沾, 黃霑, 鄭國江等等. 這一代的填詞人, 其實已經是很多墨水, 可是, 現在要的是多產, 跟以前的情況不一樣, 常說「慢工出細貨」, 若以現在的樂壇, 你可以慢工嗎? 慢一點便賺少一點, 慢一點可能已沒有巿場了. 


其實, 當你仍然見到香港樂壇有一堆有心有力的人在付出, 你不但要尊重, 還要好好珍惜. 可惜的是, 我早在十五年前已放棄了. 還記得那時的樂壇, 「四大天王」已經一時無兩, 但你要明白, 樂壇就只容得下四大天王, 那其他歌手呢? 好像被摒棄於這個樂壇之外. 再加上粗制濫造, 出來的歌曲等同垃圾. 然而, 當時有人竟然歸究盜版跟下載. 若果你的作品是好, 又怎會沒有人去支持, 買一隻大碟回家. 但當時的境況, 你叫我花約$80 (這是當年細唱片舖最平之價格, 大唱片舖的標價已是$100以上), 去買一隻聽一次也嫌多的大碟回去, 我倒不如拿去吃幾餐飯好了. (當時一個大家樂最便宜的碟頭飯還不到$20) 


就在那時, 我選擇去聽台灣的創作人, 之後便絕少再聽廣東歌了. 真的可惜嗎? 但看著另一片天空, 眼界才會遠一點. 眼界遠了, 你便明白, 為何這個彈丸之地, 會有這樣一個樂壇. 若果他們仍然沒有進步, 沒有洗心革面, 今日可能已沒有了香港樂壇.


原文鏈結為
http://www.black.hk/758099254/%E9%A6%99%E6%B8%AF%E6%A8%82%E5%A3%87/?page=1&jump=1524018034&leftcmt=1#1524018034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電影)

這齣電影, 在澳門只有一間戲院上畫, 但每天仍然大排長龍的在賣票。 所以剛剛十月尾有點事情要辦回了香港, 便跟內子順道去看。

故事骨幹跟小說近似, 但有更多細節的位置不同, 這把刀還是要把自己的小說惡攪一次才合他的口味, 非常合乎他的性格. 看後的感覺, 把他當作另一個故事看也可以, 跟小說類同的場景, 只是把小說跟電影灌穿。

電影由一個高中的惡攪少年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說起, 然後是男女主角的初次交鋒, 到兩個人月考的打賭, 晚上共同努力的溫習, 聯考及畢業禮後的分別, 在火車站台上的離別對話, 各散東西後的牽掛, 於寒假一起出遊的浪漫, 第一屆自由搏擊賽的吵架, 地震後的一通電話, 還有最後的婚禮. 就是這些共同場景, 才能說兩者還有一點牽連。

一個人能用盡全力去愛另一個人, 當然是希望能跟對方一起, 但就是因為自己的膽小, 而不敢聽對方的答案. 這不就是很多人的回憶嗎? 最後的一幕, 或許是導演在嘲笑自己,「就讓我一直幼稚下去吧!」他十分明白, 寫這本小說, 拍這齣戲來「悼念」自己的一段感情, 其實是很幼稚, 但他就是按奈不住的想做這件事, 因為他想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 說服自己應該要脫出這個狀態。

一個自信滿滿的人拍這齣電影, 就是把他在現實中不敢做的事也一一演化出來. 說實的, 能用這麼誇張的表達手法去惡攪自己的故事; 再加上細膩的感情描寫; 用短短不足兩小時的時間, 交待一個約十多年的結. 這把刀的功能真的不容忽視。電影的氛圍, 始終不及小說, 因為小說寫得更加細膩. 電影的好, 是他的張力夠, 能把握那短短的兩小時, 交代了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 同時, 也帶著同一份遺憾, 不同的狂想, 來把這段回憶「埋葬」。

「成長, 最殘酷的部份就是, 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女孩的成熟, 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當你真正很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原本認為自己絕對不會想去祝福她,但當她站在他面前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打從心底希望她是幸福的。」

相片轉載自Facebook「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專頁內之相簿「那些年的青春情事」





Thursday, October 27, 2011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小說)

剛看完小說日半, 還浸在小說裡的氛圍, 久久未散.

看著小說, 便開始對這故事產生共鳴, 中學時的回憶便如泉湧. 只要你的中學在男女校就讀, 其實這個故事, 也必然在你身邊發生過, 或是自身的經歷吧! 共鳴感很強, 所以產生的觸動也很強. 看著看著, 投入感便越來越大, 大到有點不能自拔的地步, 就像故事在身邊正在發生一樣. 因為這是大家曾經有的共同感覺.

這個故事百份百的真實性是沒可能的, 常說「文人多大話」, 總會有點修飾吧! 把他設定成有六成是真實性, 那九把刀寫了這本小說, 是把這段他看重的青春回憶給封存, 真真正正的劃個句號, 就像要這段回憶「風光大葬」一樣。就連我也曾把自己的回憶給封存過, 只是沒有用他那種舖天蓋地式的方法.

若果我是沈佳儀, 看後相信還是會回他一句: 「你怎麼會這麼幼稚?」

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 便開始把回憶逐一整理. 到了某一個時期, 便再整理一下那些零碎的片段, 直至你無力去回憶的那一刻. 當整理過後, 又再重新出發, 去那未知的將來.

Saturday, July 30, 2011

兒時的味道

難得今天開始放假, 又早起了, 便跟老婆去吃早餐. 在沙梨頭一帶, 有幾檔街邊檔, 這幾檔是她的兒時味道. 不過今日的早餐比較特別, 因為只有早上才開的粉麵檔, 只要賣完她們的食材便會關門, 若不早起, 跟本吃不到. 一檔由她幼稚園已開始吃的麵檔, 只是以前的老婆婆, 已經轉為她的親人去做, 唯一沒變的是味道.

至於我的兒時味道好像都已遠去了. 最深刻的回憶都已隨著時代的變遷, 一一消失了.

最先是小學時午餐必去的餐廳. 還記得那間餐廳在學校附近, 由於媽媽早上需要上班, 所以差不多每天午餐便去這間餐廳吃. 午餐有餐湯, 麵包, 飯或意粉及飲品一杯, 那時一個餐還不到十塊錢, 其實已經很貴. 不過通常是我跟弟弟一起吃一個, 另外媽媽自己一個. 吃飽了才回家.

另一間在上海街的茶餐廳, 印象中是新三陽, 那時會跟著公公一起去, 那個地方, 就是我第一次吃鮮油菠蘿的地方, 還有第一口奶茶. 還有那個閣樓, 硬崩崩的椅子 及 滿有原子筆痕的白色衣袋口.

最後一間, 是倫敦酒樓, 每個星期日聚會後, 午飯也會到這裡飲茶. 這真的是由未上學直至中學, 也是每星期都會去的地方. 雖然現在倫敦酒樓還在, 只是地方不同了. 還記得以前一入酒樓, 先是一個大堂, 右邊有一部只容五個人的升降機, 左邊有兩條「很長很長」的扶手電梯, 一上一落. 其實並不是真的很長, 只是小朋友看世界. 酒樓有三層, 我們通常會在二樓. 最記得是芋角, 麻蓉包及鵪鶉蛋燒賣. 味道還有機會回憶, 但地方已不同了.

好像一切也遠去了.

Friday, May 01, 2009

再見不再見

剛剛上星期回了香港,就是為了看這齣話劇,剛剛又聽回她的原聲大碟,又想起本來想做的一件事。

剛看完的時候,很想用紙及筆寫下自己的感覺,可是今個星期實在太忙了,抽不出時間,現在只好又用這個方法寫一點點,好讓自己不要忘記。

再見不再見,其實就是一個分別的故事。在我這個年代,會有很多感觸。在小朋友時代,去機場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為每次都是去接機,然後便可以收到手信,加上以前的機場很近很近。大一點後,回歸前途問題後出現的移民潮,再次經常出入機場,但每次都要帶著離別的傷感。望著要送別的人,總覺得有很多不捨,可是所有事情都不到我們去選擇,這是大人的決定。到再大一點,到機場都是送別,不過是送別到國外升學的朋友,雖然知道他們會回來,但在這一段短時間內,還是分別了。現在呢,我離開了一個由小到大生長的地方,雖然有一點不捨,但我還是想離開這個地方,雖然現在生活的地方比不上這個大城巿。

生離總是令人覺得難過,但總比起死別好一點吧!小朋友接觸到死亡,總覺得很恐怖。現在呢,是看化了,還是麻木了,連我也不懂。究竟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