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08, 2012

對denisechanky@xanga發表之「香港樂壇」的回覆

在別人的文章後留了一堆說話, 固貼回來給自己留個記號.




香港的樂壇已不是今年才有這樣的情況, 早在十五年前已出現類似問題. 

其實歸根究底, 最大的原因, 還是巿場太細. 當巿場細, 可容納的曲種便會少. 不用跟我說別人的巿場可以容這容那, 為何香港不能. 不能就是不能, 這麼細少的一個地方, 一切也是以「錢」掛稅的地方, 若果我做一件沒有巿場價值的東東出來, 那如何生存? 當說到要生存的時候, 大家唯有很無奈地走回那個有巿場的地方. 無論是K歌, 還是情歌, 只要有巿場, 有人買, 至少還有生存的空間. 

正如很多歌手, 只要有點名氣, 再練好國語, 便出走台灣出一張專輯. 為何要這樣? 難道他們想放棄香港巿場嗎? 斷然不是, 但只靠香港巿場, 他們又能存活多久呢? 要繼續生存下去, 唱片公司需要更多資金來營運, 香港的巿場蝕, 便要去別的巿場賺回來, 其實一切也是商業考量. 你認為在香港沒錢還能有口氣跟別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嗎? 當為生活, 你還是要向現實低頭. (註: 在台灣出碟, 好處是那邊通常也有分公司在, 但巿場卻不局限於台灣, 而是全世界有華人或會聽華語歌的人)


不要拿第二個巿場的某某歌手或某某樂隊作比較了, 因為那是另一個巿場. 他們的巿場, 可是比起香港的巿場大得多. 單以台灣的人口跟香港的人口比較, 二千三百萬跟七百萬, 假設銷量的比率是一樣, 香港賣一隻大碟, 台灣已賣了三隻大碟. 那麼, 香港已比別人賺少了兩隻大碟. 當然, 這只是一個假設, 但巿場的大少, 對於一個生意的營運, 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 事實亦左右了選擇出版甚麼類型的歌曲. 別人可以選擇, 因為別人敢去冒這個風險, 但香港的唱片業, 似乎不想冒任何風險. 經營困難是事實, 因為營運成本真的非常高昂.


別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都是巿場給的機會. 正如StoryPrince@xanga提及「蘇打綠」, 他們是由大學樂隊出身, 當巿場願意去接受他們的風格, 便有人願意出錢替他們出碟. 其實這也是一種「資源」及「回報」都跟錢有關的問題, 只是多了一個原因, 就是台灣人的文化願意去接受他們的音樂. 但你觀乎香港聽眾對他們的反應, 你便明白, 他們在香港的銷量還只是一般. 這不是因為他們所唱的是國語, 而是他們的風格, 香港主流「不接受」.


所以, 你仍然會看到很多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出現, 為甚麼? 因為這是香港主流文化. 若要探討為何這個是主流文化, 相信再說很長篇也說不完. 或許, 香港人想活於童話之下吧! 因為現實實在太殘酷了.
其次的原因, 是廣東話的九個聲母, 的確是很難去配合音樂, 這是一個困局. 作為說廣東話的一份子, 這個你只能體諒. 所以不要再說廣東歌詞為何那麼不通順, 只要你試試填一填, 你便會明白箇中原因. 所以不得不佩服上一代的填詞人, 例如林振強, 盧國沾, 黃霑, 鄭國江等等. 這一代的填詞人, 其實已經是很多墨水, 可是, 現在要的是多產, 跟以前的情況不一樣, 常說「慢工出細貨」, 若以現在的樂壇, 你可以慢工嗎? 慢一點便賺少一點, 慢一點可能已沒有巿場了. 


其實, 當你仍然見到香港樂壇有一堆有心有力的人在付出, 你不但要尊重, 還要好好珍惜. 可惜的是, 我早在十五年前已放棄了. 還記得那時的樂壇, 「四大天王」已經一時無兩, 但你要明白, 樂壇就只容得下四大天王, 那其他歌手呢? 好像被摒棄於這個樂壇之外. 再加上粗制濫造, 出來的歌曲等同垃圾. 然而, 當時有人竟然歸究盜版跟下載. 若果你的作品是好, 又怎會沒有人去支持, 買一隻大碟回家. 但當時的境況, 你叫我花約$80 (這是當年細唱片舖最平之價格, 大唱片舖的標價已是$100以上), 去買一隻聽一次也嫌多的大碟回去, 我倒不如拿去吃幾餐飯好了. (當時一個大家樂最便宜的碟頭飯還不到$20) 


就在那時, 我選擇去聽台灣的創作人, 之後便絕少再聽廣東歌了. 真的可惜嗎? 但看著另一片天空, 眼界才會遠一點. 眼界遠了, 你便明白, 為何這個彈丸之地, 會有這樣一個樂壇. 若果他們仍然沒有進步, 沒有洗心革面, 今日可能已沒有了香港樂壇.


原文鏈結為
http://www.black.hk/758099254/%E9%A6%99%E6%B8%AF%E6%A8%82%E5%A3%87/?page=1&jump=1524018034&leftcmt=1#1524018034

No comments: